查看原文
其他

嘉宾新著先睹③|吴新文:中国吸纳马克思主义100年后,中国和世界怎样了?

2017-10-27 吴新文 李念 文汇讲堂

栏口词


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13期,汇聚了23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各科领军人物。栏目“嘉宾新著新睹”,选取部分学者、嘉宾,刊发他们今年年内新著的序和精彩摘要,展示学者们在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视域,凸显丰富多彩的学术成果和文化自信。栏目从10月16日起至2018年春节。


继分享了江晓原的科学评论集《在数字城堡遇见戈尔和斯诺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冯俊总主编的《中国故事丛书》(多语言版本)后,今刊发第三期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吴新文(文汇讲堂第48期演讲嘉宾,时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新著,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近百年走过的道路和未来为人类文明所能做出的贡献。


《再造文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中国话语丛书/张维为主编),作者吴新文,责编刘硕,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8月出版,49.8元



引言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何要“承中-接马-化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持续了近百年并将继续深化的思想进程,是在中国大地上展开的伟大理论创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和世界格局的大调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进入第三期发展,实现“第三次飞跃”,中华文明也将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和世界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话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期发展的核心课题。本书既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简要概括和意义阐发,也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第三期成果的真诚期待。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是“承中”“接马”与“化西”。


所谓“承中”,就是继承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方面。早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初期,毛泽东就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后来毛泽东更提出了“古为今用”,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的精华”的原则。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吸收进一步深化,而习近平则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高度,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接马”意指接续并发扬光大西欧马克思主义和苏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服务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实际上是要“接着说”,而不是“照着说”,即打破对它们的教条主义理解,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实状况和需要出发,创造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在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弘扬了毛泽东的中国情怀和中国主体意识,他主张要实事求是,不要照搬本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要根据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了基于中国情怀开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


“化西”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选择地消化、吸收西方文化中有益于中国的方面,为我所用。在价值上完全拒斥西方的文化保守主义态度,又反对那种自我降格、自我贬低,甘愿成为西方客体的各种“西化”论。“化西”是为了增强中国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更好地应对和超越西方,而不是放弃中国的主体地位。


在“承中”“接马”“化西”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又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


( 李念摘编自引言和后记并标题)



精彩章节


全球文明秩序中的中华文明复兴


随着中国的崛起,当下的中国才真正成为梁启超所言的“世界的中国”, 可以说在21世纪,离开了中国,世界将不成其为世界。


“世界的中国”面临四种可能的发展走向


与“世界的中国”的崛起相伴随的,是世界格局的重大改变。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不无惆怅地宣称:


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是西方主导世界五百年的尾声。这一次,不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地缘政治上来讲,来自东方的挑战真真切切。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国不再是学徒了。


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


必须指出的是,这虽然反映了部分事实,但并不能成为中国人沾沾自喜的理由。在人类文明发展存在很多混乱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的崛起并非不可逆转。目前中国国内还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棘手的问题,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形势极为严峻。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面临四种可能的走向。


其一,中国在各种国内外问题和矛盾中折中平衡,维持现状,崛起势头逐渐放缓,但保持总体稳定,长期维持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极。


其二,中国有效应对国内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崛起的势头,成功融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全面巩固世界大国的地位,但最终又逃避不了霸权国家衰败的逻辑,重蹈其覆辙,霸主地位被新兴霸权国家所取代。


其三,中国在各种内外压力下,一些重大问题和矛盾激化,执政党领导意志衰退,自我定位模糊,无法把握中国和世界大势,进退失据,中国崛起的势头中断,国家和社会陷入动荡、混乱、分裂,新中国成立几十年以来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


其四,中国利用自身崛起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迎难而上,成功化解一系列重大问题和矛盾,基于自身深厚的文明底蕴,走出一条中国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乃至主导世界新秩序的塑造,超越古今中西的分野,使中华文明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明,为人类创造一种新的文明样式。


在上述四种走向中,中国不能满足于第一种走向,要避免第二、第三种走向,更要努力追求第四种走向,因为第四种走向最为切近中国人一贯秉持的“天下文明”的抱负。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在国家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都是在世界的大格局中考虑中国的问题,把解决中国问题看作是解决世界问题的突破口。中华民族不仅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要对全人类有更大的贡献,最终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


实现“天下文明”的理想,首先还是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目前,中国必须继续保持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整合能力,继续增强与资本主义世界共处乃至博弈的实力,继续保持崛起的势头,打破任何遏制中国的图谋。


世界当下遇到的是文明的危机,中华的复兴必须面对未来

 

理想的追求不能离开现实。中华民族的文明抱负必须在应对当代世界的问题中才能实现。我们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变的、混乱的、动荡的世界。主宰世界五百年的西方文明,虽然出现了衰败的迹象,但仍然具有很大影响力,人类在享受其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在承受其招致的恶果。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倡导“文化自觉”,对西方文明多有反省。他明确指出:


西方所崇尚的物质文化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有些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尤其是社会心理问题,在这个竞争的社会里,大家互相矛盾,互相仇恨,造成很多的社会问题。同时,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都是目前西方国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说明,西方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人文环境,这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对于这样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不能适应,就是它自己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地球上已经承受不了这种文明所带来的巨大负担,连自然界的生物圈也很难适应这种环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它的这种发展状态,不是向着一个相互平衡的、相互融合的道路上行走,而是朝一个极端的、失衡的道路上前进。


社会学家费孝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反省西方的制度问题,很多学者把这场危机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有学者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的严厉批判:


从可持续发展看,资本主义是最浪费的制度,其生活方式鼓励贪婪、奖励自私、崇尚个人主义,刺激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和没必要的消费需求,诱导追求虚荣的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逻辑下,全球的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富裕阶层的物质需求,有限资源不断被转换成垃圾,第三世界国家多数人群被挤压到边缘,生产资源被私人占有,广大群体无法尽其力、用其物,形成人力资源巨大浪费。


毫无疑问,当代世界所面临的危机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危机,因而是文明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是西方的危机,也是全人类的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偏安于一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而中华文明又具有成为世界性文明的抱负,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能够解决当代世界面对的一系列紧迫问题,为人类文明面临的危机提出建设性的方案,走出一条化解危机的出路。


从“世界的中国”和“世界性的文明”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的复兴是面向未来的复兴。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相比,汉唐的盛世还不够伟大。21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一次新的综合性创新和升华,使中华文明成为真正世界性的文明。


要成为世界性的文明,中国要贡献产品、技术,还有思想和观念


1974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提出文明形态论的汤因比在与东方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中,发出了如下追问:


中国今后在地球人类社会中将要起什么作用呢?……在最近新形成的地球人类社会中,中国仅仅就停留于三大国、五大国或者更多的强国之一员的地位吗?或者成为全世界的“中华王国”,才是今后中国应肩负的使命呢?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提出文明形态论的汤因比


汤因比认为,中华文明能够统一世界,除了因为中国人在过去两千多年所积累的大一统的经验之外,还有中华民族所培养起来的独特思维方式,包括中国人的世界精神、儒教世界观中的人道主义、儒教和佛教的合理主义、道教和很多中国哲学流派对自然和宇宙的神秘性所抱有的敏感和敬畏态度。


汤因比的估计有夸大的地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西方文明总体衰落、伊斯兰文明内部动荡、其他非西方文明纷纷崛起的形势下,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制度上的矛盾和竞争的情况下,当代世界亟须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秩序,而中华文明有能力、也有责任在这种新秩序的建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其核心是平衡和仲裁一神教文明、引导和节制市场经济文明、驾驭和协调科技文明,不断丰富人类对文明的理解。


中华文明成为真正世界性的文明、参与全球文明秩序的建构,并不是要用中国的霸权取代美国的霸权,也不是用中华文明中心论取代西方文明中心论,引爆“文明的冲突”。共存共荣、交流融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中华文明要通过积极参与,更好地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共同体。这一过程注定困难重重、问题多多,不会一帆风顺。在此过程中,中华文明不仅要提供产品、技术、人力、资本和服务,而且也要提供思想、观念和知识,在推动中华文明世界化的过程中不断拓宽人类的文明视野。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会为人类的进步提供重要启示


站在21世纪初生机勃勃的中华大地,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展望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前景,人们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明意义上的综合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明成果,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期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即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将成为全体中国人在当下和未来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且也会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极为重要的智慧与启示。继承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立足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面向人类的未来,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综合创新,再造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越走越宽广。



(李念编摘自第九章《大时代·中华文明复兴与全球文明秩序》并标题)




栏目嘉宾阵容(刊发不分先后、继续扩容中):


文化社科:赵启正、江晓原、谢宇、彭凯平、季卫东、杨燕迪、文军…

国际:苏格、杨洁勉、刘鸿武、杨剑、潘光、王义桅、冯绍雷…

历史:熊月之、苏智良、郭小凌…

哲学:冯俊、杨国荣、倪培民、吴新文、童世骏、顾红亮…

经济:权衡、陈宪、高帆  …

文学:孙甘露、汪涌豪、戴从容、罗岗 …


(感谢新著责编及所在各大出版社支持!)






相关链接:

嘉宾新著先睹①|江晓原:在数字城堡遇见戈尔和斯诺登

嘉宾新著先睹②|冯俊:让外国人知道怎样的人是“中国共产党员”?



栏目策划、编审|李念

图片来源|网络

微信编辑|袁琭璐





wenhuijiangtang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